回到家已近八点,从冰箱拿出昨天的蛋炒饭,微波炉转了两分钟,香味混着焦味飘出来,像我此刻的心情。吃着炒饭,想起老先生翻书的样子,想起书架上整齐的书,想起书店里安静的时光。如果能换种生活,每天整理书架,和读者聊聊天,不用对着刘阿姨的拐杖赔笑,该多好。
这念头刚冒出来,后颈突然发麻,像小蚂蚁顺着脊椎爬——和前几次穿越时一模一样。以为是累了,想翻身,身体却动弹不得,眼皮越来越沉。
再睁眼时,鼻尖萦绕着旧书味,混着檀香,像走进了时光隧道。低头一看,自己坐在藤椅上,穿件洗得发白的中山装,袖口磨出毛边,手里捧着《三国演义》,书页边缘卷了角,像展翅的蝴蝶。
更惊的是抬手——这双手布满老年斑,指关节有些变形,翻书时却异常灵活,绝不是我那双握鼠标、指节突出的手。书架上的书摆得整齐,分类标签用毛笔字写着,墨迹有些褪色。
“陈老先生,这本《红楼梦》还有新的吗?“穿校服的小姑娘站在书架前,手里捧着本封面破损的书。我张了张嘴,喉咙干得像砂纸,却发出苍老的声音:“没了,这是最后一本,不介意的话,我给你包上书皮。“
小姑娘笑着点头,我起身拿牛皮纸,却差点被藤椅绊倒。这具身体的膝盖不好,走路有点打弯,像台生了锈的机器。原来老先生的从容背后,藏着这样的不便。
给小姑娘包书皮时,手指抖得厉害,牛皮纸在手里像不听话的小鸟。她看着我笑:“老先生,您慢点儿,我不急。“才想起她是常客小雅,每天放学都来借书。
“今天的《读者》到了吗?“穿工装的男人走进来,嗓门大得像喇叭。我指着角落的杂志架:“到了,最后几本在那儿。“他拿起一本,突然皱眉:“怎么有页皱了?“我刚想解释是运输时压的,他已经把杂志扔回架上:“算了,不买了。“
看着他扬长而去的背影,突然觉得委屈。我们小心翼翼对待每本书,却还是会遇到这样的挑剔。就像我带看的房子,明明打扫得干净,却总有人挑出各种毛病。
中午来个收废品的,指着角落的旧书:“陈老先生,这些废书卖给我吧,一斤五毛。“我看着那些书,有些缺页,有些封面破损,却是我一本本攒的宝贝。“不卖,“我摇头,“我留着有用。“
收废品的撇撇嘴:“留着占地方,不如换点钱。“他的话像根针,刺得心里发疼。这些书里藏着多少故事,多少时光,怎么能当废品卖呢?
内容未完,下一页继续阅读